English

教育消费面面观

1999-09-23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姜澎

高学费令贫困生望而却步

自1994年部分高校“并轨”,实行收费制以来,大学学费从600元左右激增至3000元左右,热门专业学费更贵。在上海,复旦大学新闻、法学、计算机等专业的学费每年3800元,华东政法大学学费是每年4900元,若属于计划外定向生、自费生,还要一次性交纳1.6万元左右的建校费用。

如此高费用让一些“囊中羞涩”的家长、学生望而却步。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一位考取上海某校的同学说:学校每年学费4000元,加上生活、书本资料费用,4年下来至少2万元,这笔钱让家里感到不堪重负。

宏志班不少人把目光瞄准了“助学贷款”,但根据有关规定,申请者必须具有银行认可的担保,而这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找担保人十分不易;此外,由于贷款期限较长,3-5年贷款利率为6.03%,5年以上6.21%。有人做过计算,如果一个学生贷款3万元,还贷期限为6年,那么合计支付利息11178元,虽然国家助学贷款减免息50%,但仍要支付5589元的利息,对一个穷学生来说,不知他是否能背起如此沉重的包袱上路。(《中华工商时报·新周刊》9.15史彦文)

大量贷学金难以收回

广东高校面向贫困生的贷学金制度始于1986年,这种无需担保、无需抵押的无息贷款,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。但不少学生毕业后却“忘记”还款了。蔡某毕业已经六年,曾向学校借了1250元。他说,借款之初是想尽早归还的,但开始工作时月收入才几百块,还要给父母汇钱;再加上认为学校也不缺这点钱,还贷款的事就搁下了。身为某国有大型商贸企业的高级办公人员,自然应该很重视信用,但他说,积累信用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更大利益,而向学校贷款是一次性的,不需要积累什么信用。而来自江西赣南山区的小陈,向学校贷款2000多元,还向亲戚、朋友等借了近万元。毕业后节衣缩食还了借亲戚、朋友的3000多元。问及贷学金,他笑道:“难得那么大一间学校,还记得我借的那么一点点钱。”小陈的还贷原则是:不能失信于亲戚朋友和同学,而还学校的钱则拖后。

向贫困生发放贷学金,是一种循环制贷款,如果贷款被拖欠,就会影响新生的使用。由于这种贷学金无信用制度制约,加上学生信用意识缺乏,回收难度很大。华南理工大学约有90万元贷款没有收回;中山大学10年前贷出的款,至今仍有10%未收回。(《羊城晚报》9.15姚之坦等文)

有志学子贷款读书

9月11日,上海交通大学新生报到时,由多家银行联合开设的“助学贷款临时超市”吸引了不少新生和老生。这一“临时超市”为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咨询并现场签订贷款协议。法律系3年级的董燕刚入大学时就由于家境困难,向银行贷了每年2000元,共8000元学费。“还款其实并不困难,”董燕说,“贷款后,我除了抓紧学习以外,还利用空余时间勤工俭学,这笔收入加上奖学金以及学校发放的助学金,到大学二年级时我就还清了所有贷款。现在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,我想比较一下各家银行的利率以及优惠政策再换一家银行贷款。”陪她一起来的同学说:“其实,贷款也不仅是因为家境困难,更是为了培养我们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能力。贷款读书增加了压力,也增加了动力。既锻炼自己,又减轻家长负担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